要怎麼用手語比出「馬馬虎虎」呢?
若是用「手勢中文」比,會把中文一個字一個字翻譯出來,可能會變成兩隻馬、兩隻老虎;如果是用「臺灣手語」、也就是「自然手語」比,則是會直接做出手在鼻子嘴巴附近抹擦的動作,代表著東西亂七八糟的意思。
若孩子看到的是「兩隻馬、兩隻老虎」的手語,其實是難以理解實際上「馬馬虎虎」的意思的。
日常生活中,其實還有許多詞彙,像是「拿鐵」,容易造成這樣的混淆,除此之外,在某些「專業用字」上,像是「犯保」、「解盲」,若是照著手勢中文逐字解釋,意思甚至會和原意完全相反。
大家或許和我一樣,在接觸聾人及聽障朋友之前,可能都不太容易了解「臺灣手語」和「手勢中文」有什麼差別,甚至也不知道,原來手語有不同種類的分別。
不過透過這些實際解釋過後,其中的差異就很明顯了。
手語是一種語言,有自己的發展史,長期以來,我們主要以「手勢中文」作為和聾人及聽障朋友溝通的媒介;這裡的手勢中文,或稱為中文手語、文法手語等,其實是按照「一般聽人」的語言習慣,以中文「表字」的邏輯,逐字比出來的溝通方式,就像是把中文一個字一個字翻譯出來。
相較之下,「臺灣手語」則是聾人朋友在日常生活中,自然形成的母語,也是他們重要的文化。
今天上午,我參加了由 台灣聾人聯盟 舉辦的「臺灣手語要的是復振,不是覆震!」記者會。其實,臺灣手語的復振工作,從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通過後便陸續啟動,不過,衛福部社家署目前製作中的「0-3 歲嬰幼兒手語教材電子書」,卻可能以手勢中文作為教材基底,我們擔心,這恐怕已違反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》及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的精神。
對於聾人朋友來說,自然手語是他們的根,是經過多年來努力發聲,才逐漸免於所謂手勢中文的困境,我們可以嘗試換位思考,這個困境像是「要中文母語者,從小用英文文法說中文」,其實是相當辛苦的,甚至在無形之中,也形成一種文化上的壓迫。
尤其,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在 2018 年底立法通過之後,讓臺灣手語有清楚的定位,從母語保存及永續發展的觀點,希望國內各個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和臺灣手語,都能獲得傳承和發展保障;其中也明定了,國家語言是「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」。
因此,我們認為中央政策應回到身心障礙者的需求,衛福部社家署在這項計畫中,並未周全考量到聾人及聽障朋友,應該讓他們每個個體的需求,在國家相關政策及資源管道,都能有一種以上的選擇空間,並積極協助選擇較少的族群獲得實質平等。
從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的角度及精神來看,我們必須正視聾人及聽障朋友的聲音,衛福部社家署更應該審慎思考,這項教材計畫的內容如何有所折衝或調整,尊重聾人使用「自然手語」的權利與需求!
聽障 教材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
【記者會直播】臺灣手語要的是「復振」!不是「覆震」!聯合聲明記者會
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在製作「0-3歲嬰幼兒手語教材電子書」時,以手勢中文(或稱中文手語、文字手語、文法手語)作為教材使用,台灣聾人聯盟等多個團體指出,此舉已違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》及《國家語言發展法》的精神,並對此作法表達嚴正抗議,同時於7月28日號召全台聾人及聽障團體進行聯署,短短一天不到,已有26個單位加入聯署行列,且多位語言學家和身心障礙權利法規的專家也同樣憂心。
手語是聾人族群所使用的自然語言,手語就是手語,有自己的語法規則,政府編製的手語教材應該採用臺灣手語、必須要有嚴謹的編輯及審查程序才能出版。
▌出席人士:
1. 王婉諭,立法委員
2. 李鴻源,台灣聾人聯盟理事長
3. 黃淑芬,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常務監事
4. 江以文,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秘書長
5. 潘信宏,台灣手語研究發展協會常務理事
6. 陳怡君,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
聽障 教材 在 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。ah-yo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《 自己本書自己造:Zine小誌》📚
在遠古時代,我曾是枚偽文青少女 (飄逸撥髮),會去電影中心看電影、逛外國市集、飛日本台灣時去手作展覽湊熱鬧。
第一次見到Zine小誌是在倫敦一家書店,架上滿滿的迷你小書,幾磅一本,內容隨意題材廣泛。突發奇想打算回港後也要印刷小誌,題材寫每個國家的有趣見聞留來記念。
回港後?不了了之囉( 但後來有認真出書)。
正所謂文青這種病生個孩子就火速治好,頭幾年育兒在屎尿奶中打滾,搬家時在各地入手的小誌全掉光光,只留下兩本台灣作家徐玫怡寄來的小誌贈書。
井底蝌蚪我以為小誌在香港不流行,原來近年早已有不同藝術家印製小誌在獨立書店或art book fair寄賣,香港的小誌更曾衝出國際到世界各地參展,其中小誌推廣團體Zine Coop就是當中的表表者。
ZINE COOP 近日得到「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」的支持,拍攝了一系列共八集 (現出了兩集)關於小誌文化的節目《隔離學Zine》,網站上更可下載電子教材學習造小誌。
《隔離學Zine》的意思是小誌像在隔離左右,很喜歡節目內其中一位藝術家Onion Peterman被問及做Zine時的心得:「如果你想整zine就整zine啦都無咩忠告」(看到這佛系回應已感到是我杯茶,特地去找她的創作果然很喜歡.......)。普通市民如我在準備創作時定會猶豫「唔識畫畫唔識排板影相只用手機」(簡稱藝術我識條鐵),但zine的精神就是勇於表達想法就夠。Just ENJOY~
📝 手造了一本小小的《五月:矛盾的美好生活大計》,源自聽說今個星期是印尼新年。Yeah,再loop一次沒完成的新年大計。
把zine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是我家那位兒童。向她介紹可在家簡單做本書仔後她超興奮,以一日一本的姿態陸續「出版」。首冊zine 《chicky chick chick》🐤講述一對雞夫妻掛住拍拖在公園忘了帶走小孩,孩子被迫展開獨立生活。曾提議複印五本出售 (賣給爸爸外婆外公,唔熟唔食....),她反問創作怎能拿去賣錢?!!
孩子呀,藝術家不會光合作用呀。
提起藝術家都要吃飯,持續的疫情對藝術文化界打擊很大,無數表演、展覽活動延期或取消。
香港藝術發展局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出資助計劃,成立Arts Go Digital 藝術D平台 資助共68個不同藝術項目,市民可在網站上免費看不同節目和藝術介紹。
原先只打算看zine小誌的介紹,後來竟花了四小時把其餘感興趣的項目看完 (很多會在這幾個月慢慢推出)。除了zine小誌文化創作,還有戲曲、🎼古典音樂、兒童音樂劇(未推出,丫很期待)、本地文化 (有個關於香港霓虹招牌)、🎬電影、共融(認識少數族裔和聽障人士語言).......
真心推薦這項目,我覺得非常有意思,有小孩的也可選幾個合適的一起看。
亂世中,我們更需要美好的藝術和創作🎭
🔸ZINE COOP 網站(超可愛)
zinecoop.org
🔸Arts Go Digital 藝術D平台
www.artsgodigital.hk
#Zine小誌
#隔離學zine
#ArtsGoDigital
#藝術D平台
聽障 教材 在 臺北市聽障教育資源中心 -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
臺北市聽障教育資源中心, 台北市. 1358 likes · 40 were here. 91年8月在台北啟聰學校成立,服務宗旨為讓學前到高中職各階段聽障學生在. ... 協助編輯臺灣手語教材教具 ... <看更多>